


「搭扶手電梯個陣,最緊要係握扶手企定定,安全第一,要時刻照顧同行長者及小朋友啊!」 這段廣播提示,對不少市民而言該是相當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搭扶手電梯時,會跟足指示「握扶手企定定」呢?
繁忙時間的金鐘站,若站在中庭位置,近10條接駁不同樓層的長電梯一同運行,上落方向交錯,趕著上班的人群隨著每一架列車到站蜂擁而至,各自登上不同目的地樓層的扶手電梯。有些人邊按著手機,邊跟著前方的人流站在右側,默默讓扶手電梯帶他們到另一層月台轉車;有些人則會爭分奪秒,選擇從左路拾級而上爬上兩三層的扶手電梯;還有一些人眼看前方空無一人,不顧左右甚或以之字形行走,更有一些能邊看手機邊上落,彷彿雙腿早已習慣扶手電梯的速度和每一級的高度——此時此刻,背景卻不停循環播放著那段耳熟能詳的廣播,還有黃色制服的職員站在電梯旁邊舉牌提醒。



香港擁有過萬條長長短短的扶手電梯,遍佈18區商場、地鐵站、天橋甚至屋邨屋苑內外,是大家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度風景。然而,位處不同地方的扶手電梯,若仔細留意,會發現它們都因應著該區使用者的習慣而在設計上有所不同。如在金鐘「超級轉車站」,電梯速度普遍偏快,一來是因為電梯需要橫跨兩三層月台的距離,二來亦配合上班一族爭分奪秒的需要;同樣有著長扶手電梯的朗豪坊,四樓至八樓的扶手電梯速度卻相對較慢,或者跟這條世界最長、中間無支撐的電動扶手電梯需要倍加留意安全風險有關。反之,若走進社區內的市政大廈或街市,扶手電梯速度大多偏慢,大抵是因為使用者多為長者或拖著「買餸車」的街坊。
除了使用習慣,街道地勢亦會影響扶手電梯的設計,例如半山行人電梯某些段落便採用了矮級(約為普通扶手電梯梯級的一半高度),但沿路而上當山勢變得更陡斜時,便慢慢轉回常見的梯級高度。近日內地社交媒體上出現不少香港旅遊攻略,其中一個主題便是「香港扶手電梯教學」,並引用《香港鐵路附例》指出無論站在電梯左右兩邊均需「握扶手企定定」,不能行走,否則將會被罰款。雖然這份「指南」與香港日常現實狀況不符,但不同地方的人使用扶手電梯各有自己的慣性,也是城市人文風景的一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