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心,快樂的KPI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吊詭的是,能讓人帶來快樂的,往往卻是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例如一個跟現代標準不一樣的公園。
寶馬山上的賽西湖公園遊樂場,原來是七姊妹水塘所在,水塘部份地方在1985年變成公園後,曾經因為同年一宗謀殺案而為人所知。事隔三十多年,現在公園更多為附近居民或行山人士使用。
公園內的設施其實頗簡單,卻有著破格的石櫈和亭子設計。這些舊式公共設計應源自公園成立早期,但今日看來,竟然比後來加添的現代設施更「現代」。
舊物的價值不在於舊,而是它記錄了原來曾經有一個時候,人們有過這樣的思維和價值觀。去過賽西公園的,除了會記得內裡仍保留七姊妹水塘的水壩水管隧道口遺跡外,應也會對造型像大型雕塑的藍色亭子,以及將石椅分佈在涼亭四條石柱周邊的大型涼亭,留下印象。亭子為小小的公園帶來與眾不同的個性。
講求專業化是現代城市的普遍特徵,香港也經常會把資格、制度、程序、守則、指標或者現在常聽到的KPI掛在嘴邊。專業化讓人更容易計算效率和成本效益,但因為要方便計算,所以往往要標準化,公式化,換言之,那些難以符合量度指標的東西,通常都會被排除在外。但若連遊樂的地方都只能劃一標準,便難言驚喜和愉悅。
在這個城市的大小公園內,有那些令你愉悅的設計?如果有趣的公園設計也能被被列入量度「開心快樂」的KPI,我們會否變得更開心、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