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午餐,只是在有限金錢和資源下,為學生提供果腹而不失營養的飯盒選擇嗎?
去年底防疫措施徹底放寬,2月起中小學和幼稚園陸續恢復全日授課,在疫情三年後重新設有午膳時間,而非再在中午放學回家,然而剛恢復午膳不久,學校午膳供應商「活力午餐」便因飯盒質素和食物安全的問題引起關注,亦一下子讓人留意起如今的學生午餐飯盒選擇:醬汁扒飯、肉餅飯、白汁雞飯……驟眼看來,好像與衞生署和各午膳供應商標榜的「有營飲食」還有段距離。
大多中學若非地區偏僻,一般都會容許學生外出用膳,但對於小學生而言,在校吃午餐卻是唯一的選擇,差別只在於自己帶飯、家人送飯,還是經學校訂飯盒——在餐車或保溫箱前排隊,報上自己的ABC餐選擇,再捧回自己座位上,放在不同花紋圖案的桌墊上;又或聚集在有蓋操場的長桌長椅,與同班同學排排坐吃飯。你可會期待每月派發午餐訂飯紙的日子?明明都是同一堆菜式每月變換,每次揀選時卻還是有種甜蜜的煩惱——A餐偏西式,B餐偏中式,C餐總是最有驚喜的,有漢堡薯條,又有日式料理。
小時候的我們或許都還未知道怎樣才算是吃得健康有營養,只聽說過那句「三比二比一」的口號,即飯、菜和肉的比例為3:2:1。到了後來,衞生署推出「健康飯食在校園」計劃,提出各種營養指引,又安排「學校午膳減鹽計劃」、「至『營』學校認證計劃」等活動,期望學校和午膳供應商能重視午餐對學童健康的重要性,而非在有限金錢下的一個果腹飯盒。現有指引下, 每間午膳供應商皆需定期提交數個月份的午膳餐單,確保飯盒符合營養要求,然而若看近日流傳的午餐相片,這些一個個符合字面上指引要求的飯盒,又是否真的如此健康有營,味道賣相又如何?
一頓午餐,既關乎果腹,亦關乎營養健康,賣相和味道。而在學校午膳,對學生而言,從惜食到分享也是一種課室外的教育。坊間有中學更專門為中一學生安排共膳,每日供應幾餸一湯和白飯,讓學生們如在家中般同檯食飯,既可吃到家常便飯的菜式,又可讓學生互相交流分享。在你眼中,怎樣才算是一頓理想的學生午餐呢?



圖1-4分別為香港美食有限公司、盈信膳食天地及活力午餐的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