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到大學就是人生的honey moon。」當年應戰公開試時,身邊大人可有說過類似的話?但當踏進大學,匆匆四年,又有人主張要做足大學五件事:讀書、上莊、住宿舍、做兼職和拍拖。到底怎樣才是理想的大學生活?
香港每間大學有各自上莊的傳統和特色,如中大總有數不清的莊、城大傳說中的四大學會和科大大部份學會year 2才是正式莊期。但如果要說共通點,除了傾莊、宣傳、con會到籌辦活動這些必備過程,「出錢出力出心,上莊一年就夠了」,這大概是很多曾經上過莊和現莊的共同心聲。
在Zoom舉行的迎新營、網課代替面授的海外交流、不對外開放的校園……這些以前聽上去是匪夷所思的事,統統是近幾年大學生的日常。隨著各大學陸續重新開放,一些大型學生活動恢復,人來人往的走廊多了不同學會活動招募的攤位,除校方趁著疫情期間人流減少時大舉翻新的設施,校園貌似又回到昔日的常態,十年如一日。
在剛過去的兩星期,科大就迎來已停辦實體形式三年的學會宣傳期(Promotion Period)。換言之,這個曾經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對現在大多數科大學生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新鮮體驗。科大入口的露天有蓋大堂(atrium),映入視線的是一排排五顏六色的學生屬會攤位,再走至鄰近圖書館的位置,則有由紙皮和色紙堆壘而成的瑪利奧、機械金剛、龍和爵士鼓等,列陣歡迎下課的學生。驟眼看上去,這些都和往年出現的十分相似,但若細心留意,場內一直監察著的保安、專門負責提醒同學帶好口罩的職員,還有比以往疏落的攤位,校園氣氛跟以前還是不一樣了。
「個booth無上莊揼過,唯有搵返啲舊相參考同周圍問人點搭。」由攤位設計、遊戲抽獎、派發記念品到大型擺設製作,參與過的前人都已畢業,一切都由零開始。至於另一傳統環節嗌莊(chanting),亦反映當下不少學會遇到的:「我哋無哂識dem beat嘅老鬼,自己同自己嗌又有啲怪。」高峰時期曾有超過六百個會員的科大劇社,近年經歷過斷莊、社會運動和疫情,不少吸納新生的活動無奈取消,現在人數不足一百。
有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當社會環境和風氣一直在變,上莊被取笑為「一年義工」,相比實習和海外交流,對畢業找工作毫無幫助,上莊真的是為上莊而上莊嗎?「我哋好想做返多啲演出」、「上莊我學到嘅係處理人際關係,多過莊務點樣去實行。」……上莊的人有形形式式的理由,但為著當下喜歡的人和事,傾盡全力去參與和付出,不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那些年嗎?
不同世代各自面對不一樣的難題、掙扎,自然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做法。十年前一些視為理所當然的規則和活動,十年後煙消雲散,但新的事物依然值得令人有所期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