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六七十年代開始的新市鎮,到十年前的東北發展計劃及近年的「北部都會區」 ,新界一直是香港發展的焦點,規劃思維也因應著不同年代的社會狀況而有所調整。香港一直在變,但新界的面貌在過去百年變化之大,讓人早就忘記「新界」原來的模樣。
1898年的《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是改變新界命運的轉捩點。殖民政府租借新界後,更積極發展九龍半島外,在1911-1920年間分階段興建由九龍貫穿新界西北地區的青山公路,原先目的是為了管治新界及防衞的軍事需要,並沒有打算大幅發展新界地區,但公路的開通卻造就了往後沿路各區發展成旅遊勝地的契機,到了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增長,市民生活條件提升,市民開始熱衷沿著青山公路郊遊新界,在汀九或青山灣美麗的泳灘游水、開車到容龍別墅去玩、或者到南生圍寫生觀鳥; 而沿路的多個社區包括荃灣和屯門,也陸續發展工業和新市鎮。
在大部分人眼中,Heritage都與建築物掛勾,但在交通道路建設主導城鄉發展的香港,道路本身便是重要「景點」,沿途地方景色以外,道路的規劃方式及背後的思維,它帶來的種種影響... 都令香港的道路超越了交通運輸的層面,變成另一種理解城鄉面貌的切入點。
香港最高的大帽山海拔957米,其次的鳳凰山是934米高,而雲海一般在800米以上形成,故相對台灣或其他地方,在香港能看到雲海的機會不多,但近日出現的潮濕海洋氣流卻是最適合看雲海的「好日子」之一,社交媒體上不少攝影師都紛紛登上各大山頭如大帽山、飛鵝山、山頂盧吉道....拍攝包圍著城市建築或山嶺的雲海。
剛出版的「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選輯了來自2019夏季號的「郊遊青山公路」專題,把這條全長25公里(香港最長的道路)的百年公路重新帶入視野。除了回顧六七十年代人們如何沿青山公路郊遊新界不同景點,也展示公路沿線包括荃灣、深井、汀九、青山、屯門、元朗各個社區數十年來的變化。自九十年代至今,隨著公路和鐡路系統不斷擴張,新界人出市區,或者市區人入新界,早不必依靠這條百年公路。但現時香港有超過一半人口居於新界,還在陸續增長,在傳統鄉郊已變得面目模糊的今天,仍然存在的青山公路儼如是另一種遺產,見證了香港城鄉的關係及變化。








( 圖1及 8 藏品由John Wu 提供)
「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訂閱詳情:https://bit.ly/3HhAaUC
網店下單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1910年代Panorama of Hong Kong 書籤
自由選擇節日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