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2023

消失中的傳統風味

#延續未完的香港故事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客家 #新界圍村 #盆菜 #客家菜 #香港飲食文化



過年過節,盆菜到會已成為近年不少人的指定選擇,由鄉村的傳統風味,到酒店餐廳的豪華版,以至連鎖快餐的簡化版本,形形色色,沒有吃過盆菜,就像沒有過年一樣。然而盆菜與本地客家文化的原貌,相信已沒有太多人知道。

根據1819年《新安縣志》記載,當時客家人主要分佈大埔、西貢、沙田、屯門和荃灣等地,有記錄的190條村當中便有120條是客家村。其後還有幾次大規模的客家族群遷移,包括1842至1912年香港開埠需要大量勞工,廣東五華人具備採石專業技術,正好滿足人力需求,還有自1912至1949年戰後因政治因素逃亡而遷入的客家人。但自1980年代開始,新界大規模發展,不少客家村落被清拆、改建,搬入不同族群,客家村有名無實,惟有大慶大喪,搬出市區或移民的客家同眾才回來祖屋聚首,你才終於目睹此地客家族群、客家文化的存在。


雖然近年民間對於復興傳統文化有上升趨勢,然而隨著老一輩的離開,包括客家山歌等非物質文化已難以延續,而食物可能是今日去追溯客家傳統的僅餘途徑——即使做法和味道也難免隨著時代而改變。盆菜由原來主要以豬肉、豬皮、蘿蔔等山野就地取材的粗樸食材,變為更高級的山珍海味,連坊間的客家菜館也「與時並進」,叫人難以區分不同淵源的客家菜系。來自興寧、梅縣等客家人開「東江菜」,在六七十年代曾大行其道道,像梅菜扣肉、鹽焗雞或者釀豆腐等菜式的「粗、雜和野」風味,最合當時勞動階層的脾胃,但在少油少肥健康飲食文化流行後便開始式微,大圍港興飯店是少數仍保持原來風味的例子;而像粉嶺新漢記所經營的本土客家菜,如黃酒煮雞、客家燘豬肉等,則走更精緻及多樣的路線,但仍然承傳傳統客家人刻苦節儉、能吃的都不浪費的精神。


剛出版的復刻珍藏版《就係香港》中,「REminiscence// Tanka & Hakka 消失的魅影」專題,追溯了疍家漁民及客家圍村人香港兩大傳統文化體系消失的過程,以及近年客家山歌、圍村及客家菜的變化及保育過程。







「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訂閱詳情:https://bit.ly/3HhAaUC
網店下單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1910年代Panorama of Hong Kong 書籤
自由選擇節日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