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23

海鮮舫所代表的,究竟是哪一種香港文化?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 #珍重香港 #現已出版



去年六月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最終在南海水域沉沒依然記憶猶新,近日有投資者透露計劃將剩下來的另一艘原來同屬於「珍寶王國」的太白海鮮舫,重新打造成為一個標誌著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大都會、中西共融的飲食場所及旅遊勝地,希望延續香港的「海上文化」。

比珍寶海鮮舫歷史更悠久的太白,早於1950年代便開業,由原先簡陋的「登陸艇」擴大成為巨型的畫舫,在2003年後成為「珍寶王國」一部分。而無論是太白或珍寶,在豪華堂皇的宮廷式裝修和海鮮味道外,對遊客的吸引力,也是源自一種人們對於香港昔時水上人文化的想像。

在集團化之前,最早年的海鮮舫主要由水上人經營,而海鮮舫停泊在香港仔或從前的青山灣,昔時都是本港水上人聚居的社區。在六七十年代之前散佈各區的避風塘,在空中俯瞰時,數不清的漁船儼如建在水上之城,也構成了當時西方遊客們對於香港的東方印象。來到香港旅遊,與搖櫓Sampan girl合照,就是昔時的指定打咭動作,也構成了重要的旅遊體驗。





到後來,陸地城市用填海的方式不斷向海港擴張,水上人社區愈漸消失,主要由疍家人構的水上人文化,苟延下來的唯有飲食。無論香港人還是遊客,對於海鮮的熱愛別無二致,然而隨著本地漁業衰落,漁民不再出海,大部分在本地吃到的海鮮或屬養殖,或由外地入口,在本地海域捕獲且用水上人傳統方式烹調的味道也愈發罕貴。

當疍家族群消失,源自水上人文化的海鮮舫,帶來的又會哪一種「旅遊體驗」?「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結集多個香港重要的城市、自然及文化遺產專題,其中來自2019年夏季號的「Tanka & Hakka 消失的魅影」專題,重溯了本地疍家人水上文化在六十年代成為重要旅遊icon ,以至日後如何轉化的過程,以及水上人後代的故事。

(圖 1 & 4 由蔡思行提供)


「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訂閱詳情:https://bit.ly/3HhAaUC
網店下單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1910年代Panorama of Hong Kong 書籤
自由選擇節日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