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23

青衣,只是一個睡房社區?

#青衣 #睡房城市 #睡房社區 #睡城 #城市散步



到訪青衣多次,總是在巴士站、青衣城和朋友居住的屋苑之間徘徊,基本上透過天橋和商場便能輕鬆通往臨近市中心的住處和交通配套,若要到山腰上的屋邨,則要坐小巴巴士前往。關於青衣區內的記憶總是模糊,卻會不時聯想起青馬大橋和機場。的確,青衣與機場似乎離不開,在九十年代機場核心計劃開展後,縱然是一個獨立於九龍半島和新界的島嶼,卻成為了重要的交通樞紐——青馬大橋(青嶼幹線)、汀九橋、昂船洲大橋、機場鐵路、東涌綫、青衣西北交匯處......還有一道道跨過藍巴勒海峽的青荃橋、青荔橋、葵青橋和長青橋,甚至能讓居民徒步穿往荃灣和葵涌。

位處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固然吸引不少人選擇在青衣居住,1977年青衣首座公共屋邨長青邨落成,而在八、九十年代間,區內陸續興建了多個公共屋邨、居屋屋苑和私人屋苑——放眼山腰,長青、長發、長亨、長康、長宏,盡是屋邨:而沿著海濱慢行,則見私人屋苑林立,毗鄰區內主要社區設施如游泳池、運動場等。然而,隨著區內工業活動逐漸減少,住宅密度提高,青衣卻被坊間稱為香港四大「睡房社區」之一。

睡房城市(睡城,Commuter Town),一般是指在大都市附近主要為住宅區的衞星城市,居民每日往來商業區上班工作,下班後又重新回到「睡城」的家休息睡覺,故區內的生活配套設施相對簡單,甚至匱乏。雖然香港地方不大,但隨著六十年代開始新界多區新市鎮紛紛落成,亦逐漸形成了在新市鎮居住、在港九商業區工作的現象,而當中將軍澳、馬鞍山、天水圍和青衣更因住宅密度高、社區設施配套不足而常被稱為「睡房社區」。





漫步青衣海濱,能眺望海水清澈的藍巴勒海峽、夕陽下的大橋風景,登上青荃橋又能俯瞰整片青衣和荃灣景色,踏入紅葉季節又能在青衣公園湖畔欣賞紅葉,區內還有一條青衣自然徑...然而相比鄰近的荃灣葵涌,青衣還少了一份熱鬧平凡的生活氣息,鮮見街道地鋪的煩囂、或者週末單車徑遊樂場的熱鬧。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而被冠上「睡房社區」 之名?

事實上,每天清早坐車到港島或九龍區,工作到入黑後又要擠在長長的車龍或肩碰肩的地鐵車廂,回家便倒頭大睡,週末若非留在家中休息,便是相約朋友到交通便利的鬧區會面消閒...種種都是不少香港上班族的寫照。跨區工作加上長工時,加上社區配套設施單一,區內就業機會不足,無論住在哪一區,都可以變成「睡房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