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2023

再思大會堂

#延續未完的香港故事 #Beinghongkong #就係香港#大會堂 #香港法定古蹟 #現代主義 #現代建築



2023年伊始,發展中環的巨輪又再度重臨。在萬變的城市當中,又有哪些不變的,值得我們珍而重之?


路過中環海旁天星碼一帶,在摩天輪旁邊的大地盤,已架起了近十部比摩天輪更高的吊機,為這片2021年時以破紀錄高價售出的「中環新海濱三號」用地,啟動地基工程,預示著在未來的五至十年間,中環海旁又會出現新的景貌。在迎接新規劃新建築的出現同時,對於舊有的東西,我們又將如何看待、處置?

若拿出六十年前的舊照片去對照,這片中環海旁改變的不止是海岸線因為填海而愈發北移,海旁的建築物絕大部分亦已改容易貌多時,能夠倖存下來的六、七十年代舊建築,只有大會堂、郵政總局(1976年落成)、怡和大廈(舊康樂大廈,1973年落成)和文華東方酒店(1963年落成,2005年曾經大裝修)數幢,當中又以1962年落成大會堂最「資深」。





雖然「年資」只有60年,但大會堂去年卻成為本港首幢在戰後落成的法成古蹟。將這幢本地為數不多的現代建築保育下來,古物諮詢委員會「破例」的做法固然值得肯定,但一座建築物能夠成為一個地方的遺產(Heritage),不止因為硬件設計和美學價值,更在於它在年月之間所積累的、與市民生活的互動,否則歷史建築好容易會變成像遠古圖騰一樣,與大眾距離愈來愈遠。

剛剛出版的「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選輯了來自 2018年創刊號的「Revisit Rethink Recreate大會堂」專題,逾100頁的故事,revisit了60年前大會堂怎樣出現、怎樣運作,並且邀來政府/文化/保育/創意各界人士roundtable,再思大會堂的建築保育、空間活用、與其他文化場地如何互動,又怎樣推動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故事第三部分,則由一眾本地平面設計師通過logo和字體設計,思考如何rebranding大會堂;繼而是多位創作人、創意單位及專業人士,就建築/公共空間/圖書館的再造提出建議。

大會堂曾經標誌著60年前香港經濟和社會起飛,蛻變為現代國際城市的重要階段,也為不少香港人帶來美好回憶。在保育這幢優雅的現代建築同時,又如何讓大會堂更適切於當下及未來的需要,重新連結香港人的生活?



「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訂閱詳情:https://bit.ly/3HhAaUC
網店下單專屬待遇:
隨書附送1910年代Panorama of Hong Kong 書籤
自由選擇節日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