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2023

街名中的山河海角

#香港街道 #火炭 #河瀝背街 #土瓜灣 #靠背壟道 #大坑 #浣紗街









香港各區街道的命名方式眾多,英殖時期落成的街道,有些會以歷代港督、英國官員、英國地方城市、動植物名稱、吉祥用語等命名,後來又出現以地區名或屋邨名稱衍生的街名,如在藍田區有不少以田字命名的街道(啓田道、平田街、安田街),又例如青衣區內大部分道路皆以青字開頭(青康路、青衣路、青芊街、青敬路)。

你又有否留意,當中有些街道名字夾雜著「河」、「坳」、「角/咀」等與地勢相關的字眼?仔細觀察街道旁邊,仍能否見到街名所指的山河海角呢?





土瓜灣的靠背壟道,取名自該地段名稱「靠背壟」,原是一片谷地,並有一條靠背壟村。谷地後來發展成農地,是故附近有一條農圃道,靠背壟的「壟」字亦意指田埂,與昔日農田地貌相關。那麼如今到訪還能看到昔日的谷地地勢嗎?靠背壟道與美善同道和馬頭圍道平行,惟高度上並非平排,穿梭於三條主要街道之間的天光道、美善同里、落山道等皆是斜坡——落山道也因此而得名。如今走在靠背壟道雖不見谷地兩側的狹長地勢,但靠背壟道仍然位於該區的高位「山坡」之上,路上的樂民新邨亦是依山而建,仍舊是背靠採石山(又名靠背壟山)。

除了山勢田貌外,坐擁不少河流海灣的香港,亦有以河溪海角命名的街道例子,只是在經歷填海鋪路等城市發展工程後,大多地區都無法再在街道周遭找到河流海灣的痕跡。例如在大窩口的上角街和禾塘咀街,都是葵涌填海前的海角位置——若從高空看,上角街的地形亦呈尖角狀,但填海後如今大窩口距離海岸線甚遠,難以令人聯想起任何海灣面貌。另一邊廂的火炭亦有一條河瀝背街,河瀝含有河水、河流的意思,昔日的河瀝背村正是座落於兩條溪澗之間而得名。早已變型為火炭工業區固然不見溪澗,惟河瀝背街位於山坡旁邊,若沿著樓梯一直往上走,還是能夠眺望到火炭明渠,一直延伸出城門河畔。








作為最早發展的地區,港島街道的命名有別於九龍新界,除了以當年港督高官命名外,亦有一些以直接的街道命名方法,如西營盤一帶的正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東邊街、西邊街,乃是因為當時還未開始建立街道網絡,故採用最簡單的命名方法。要在港島找一條以地勢命名的街並不容易難事,但間中亦一些例子,雖非直接使用與地勢相關字眼,背後命名原因卻與地勢相關。例如大坑的浣紗街,該處原有一條水坑,居民會在水坑旁邊浣紗(即洗衣服),因而命名。但發展大坑一區後,水坑卻改建為大坑明渠,後來再覆蓋成暗渠,並改名為「火龍徑」。不過,假如你從火龍徑沿著浣紗街走,會發現浣紗街其實是一條微微上斜的街道,有別於毗鄰平行的布朗街和安庶庇街,或與昔日「水向下流」的水坑地形有關。

你生活的社區又有沒有以地勢命名的街道的例子呢?如今又還能否一窺昔日的地勢面貌?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