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5/2023

城郊之間的過山車

#輕鐵 #交通工具 #屯門 #元朗 #天水圍 #新界西 #大西北








你有搭過輕鐵嗎?


對於不是居住在「大西北」的居民,對輕鐵的認識或許只停留在平日在YouTube影片和電影《幻愛》的場面,錯認成日本鐵路;又或偶爾一兩次行山遊逛時,緊張地跟著Google Map的指示尋找輕鐵路綫,總是生怕上錯車下錯站,去了不知名的地方。那麼對於屯元天三區居民來說,輕鐵又是怎樣的存在?

同樣在路面路軌行駛,輕鐵和電車的路綫規劃卻大大不同——二十世紀初電車投入服務之時,電車線乃沿著海旁的主要道路——由中西區德輔道至至北角英皇道(前筲箕灣道)興建;輕鐵於1984年開始籌劃興建時,卻是早在七十年代發展屯門新市鎮已預留空間興建鐵路,路線也不限於主要道路,而是散落於區內多個位置,並以附近屋邨、圍村和山河等地標仔細劃分命名——雖然輕鐵路綫一般橫跨兩區,如615號便是連接元朗至屯門,但對街坊而言,輕鐵不只是跨區,反而是在區內遊走的主要交通工具。到後來,輕鐵路綫繼續擴展及配合鐵路和社區發展,又更改了部分鐵路設計,如把鄰近西鐵(現屯馬線)轉車站的輕鐵車站轉為架空車站,方便乘客轉乘。






若搭乘505號線,你會發現輕鐵兜進山景邨內,行駛於公共屋邨之間,在邨內分設山景(南)及山景(北)站;搭乘614號線時,靠近屯馬線轉車站如屯門站和兆康站時,細心留意便會發覺列車會緩緩向上爬升,登上架空天橋以方便接駁港鐵站;搭乘615線從元朗大馬路前往屯門,你又會發現,列車從繁忙的大馬路中央輾轉來到景觀較開揚的公路,靠在山坡一側行駛,旁邊只見圍村矮屋或茂密樹蔭,轉眼之間便穿梭於城郊之間。







從第一期澳洲Comeng列車,到今年2月全數退役的第二期日本川崎列車,再到後來沿用至今的第三至五期列車,輕鐵列車從來不超過兩卡車廂,不少更只由一卡車廂編成,能夠靈活地穿梭於區內彎彎曲曲、上坡下坡的路軌之間。由於過路處設於路軌之上,需與居民共用輕鐵路段,部分路段更是與路上車輛共用路面,需因應路況控制車速。

坐上這輛「過山車」,對於生活在市區和新市鎮的居民,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在每天乘搭的街坊眼中,哪一段路段又是最特別深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