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三年疫情,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今年終於復辦,可想而知,下周二至六將再次有蜂湧而至的遊客,把小島擠得水洩不通。其實即使不是節慶或假日,跟大澳一樣,平日前往長洲的遊人亦不少。碼頭周邊的小食商店,以至東灣一帶熱門景點,都處處是遊客光顧打咭的蹤影。
然而當你落船後,沿西堤道走向西灣,途經家樂徑往山坡走去,來到美經援村,看到的長洲又有點不一樣。
戰後香港人口膨脹對住屋帶來龐大需求,在離島漁村,不少漁戶更棲身於破舊的小艇,不但居住和衞生環境欠佳,更經常受到颱風威脅。當時政府不斷興建徙置及廉租屋以解屋荒,民間其他機構亦施以援手,除了教會組織,來自本地及外國的NGO都在當時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幫助。當時分散於本港各區的平房村,以至在新界多處漁民聚居的地方,包括長洲、大埔、馬灣等出現的美經援村,便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美國經濟援助協會戰後在香港發起的項目。




長洲島上有多達三條美經援村——1968年落成的西灣美經援村、翌年入住的應善良美經援村,以至於1972由住戶向政府申請撥地並自費興建的自助美經援村(八十代初建申請加建),都以原來長洲艇戶或寮屋居民為對象。籌建資金除了來自美經援會,還有一些熱心的本地商界人士,在金錢及物資上的資助,送上家電如衣車,以至方便出入的街渡,而離島理民府則提供建築材料,又負責修路及建設水渠等基本設施。這些平民村落雖然簡陋,卻協助了不少原來的貧困戶改善生活環境;而住戶在生活條件好轉後,又自發向政府申請土地自建兩層高平房,滿足家庭人口增加的需要,在在體驗了當時社會不同界別及組織的互助精神,市民的自發性,以及政府採取的靈活做法。
今日路過這些歷史超過50年的平房村落時,除了以中西混合風格打造而成,設計有點奇特的村口建築,在堅固的花崗石上,有綠色中式瓦頂作裝飾,上面以端正的中文書法字寫著「美經援村」,下面則是英文名字CARE Village——CARE 原是美經援會的英文縮寫(Cooperative for American Remittances to Everywhere),縮寫成了CARE,也有了多一種意思——因為Care,所以才有這些Village,清楚告示了它們跟傳統村落的分別。
來到當下,香港住屋問題依然嚴重,能體現出Care精神的住屋,又在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