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2023

「唔該,有落」

#小巴 #香港小巴 #紅VAN #綠VAN #交通工具







「落車早講,後排大聲D。」

看見這些來自小巴司機「叮囑」,如果你也不禁會心一笑,應該是由於你曾經叫過有落,深知聲線要夠大之外,時機的判斷亦相當重要。

乘搭公共小巴時,「叫有落」仿如是一次與小巴司機和其他乘客的心理交鋒,也經常有流傳乘客不敢揚聲只好硬著頭皮坐到總站的趣話。而這種開口叫落車的文化對於不諳廣東話的人來說,或者並不十分user-friendly,對路線不熟悉的「新手乘客」,小巴又沒有報站系統,想要準確地下車,也只能靠問人或是望著手機定位配合路線圖。




其實近年愈來愈多綠色專線小巴已經裝設電鐘,甚至在車頭貼上告示,反過來要求乘客不要揚聲。「跟巴士一樣落車打鐘」,當叮一聲紅燈亮起,對於司機和乘客而言都更可靠。但不少紅色小巴卻因為路線不固定,仍然保持口講的落車示意方式。有人喜歡小巴夠人性化,視乘客揚聲司機舉手為一種交流,口講也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除了道出落車位置,更細緻的要求亦可一併提出來,前少少後少少,就看司機是否靈活周到,一如那些措辭語氣不一的「叫有落」告示,不多不少也流露出小巴司機本人的性情。

然而即使紅VAN沒有裝設電鐘,我們也許愈來愈少機會「落車早講」。回顧紅色小巴的出現,跟六七暴動有密切關係。當年的「白牌車」在政府默許之下,紓緩了當時市區交通癱瘓的困境,後來政府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公共小巴,除了限制牌照數量以及劃定不准駛入的禁區,在制定路線和收費上則讓小巴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及彈性。






隨著近年來政府「以鐵路為骨幹」的運輸發展策略,小巴的服務範圍逐漸萎縮,加上政府一直鼓勵紅色小巴轉型為綠色專線小巴,「綠肥紅瘦」的情況逐年擴大,而近月實施的三隧分流措施,更大幅增加小巴過海收費,變相增加小巴的經營成本。會否有一日,紅van也會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到時候,你仍會懷念這一句「有落」,還是它背後所體現出來的靈活?









© 2022 就係媒體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