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近年愈來愈多綠色專線小巴已經裝設電鐘,甚至在車頭貼上告示,反過來要求乘客不要揚聲。「跟巴士一樣落車打鐘」,當叮一聲紅燈亮起,對於司機和乘客而言都更可靠。但不少紅色小巴卻因為路線不固定,仍然保持口講的落車示意方式。有人喜歡小巴夠人性化,視乘客揚聲司機舉手為一種交流,口講也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除了道出落車位置,更細緻的要求亦可一併提出來,前少少後少少,就看司機是否靈活周到,一如那些措辭語氣不一的「叫有落」告示,不多不少也流露出小巴司機本人的性情。
然而即使紅VAN沒有裝設電鐘,我們也許愈來愈少機會「落車早講」。回顧紅色小巴的出現,跟六七暴動有密切關係。當年的「白牌車」在政府默許之下,紓緩了當時市區交通癱瘓的困境,後來政府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公共小巴,除了限制牌照數量以及劃定不准駛入的禁區,在制定路線和收費上則讓小巴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及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