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2023

香港有個小泰國

#九龍城 #潑水節 #小泰國 #城南道 #泰國移民 #九龍城重建 #社區重建





幻變的龍城,不變的小泰國。


過去的周日,九龍城城南道上擠滿參與潑水節的街坊和專程到訪的市民,以全副裝備迎接疫情後首度復辦的潑水節。潑水節,在泰國名為宋干節(Songkran),是泰國及鄰近東南亞地區每年四月中旬慶祝新年的活動,潑水意味著去舊迎新,同時亦代表著一份祝福。雖然香港舉辦的潑水節規模較小,卻早於2002年便開始在九龍城這片「小泰國」舉辦,而街上商舖皆會借出水喉供眾人盡情玩樂。

在香港,佐敦油麻地一帶是「小尼泊爾」、尖沙嘴金巴利道被稱為「韓國街」、太古則是日本人聚集的地方...不同地區隨著各種少數族裔落地生根而「自成一國」,區內亦各有特色。九龍城既有「小潮州」的稱號,亦是眾所周知的「小泰國」——近九龍城街市及熟食中心一帶,雲集了各類潮州食肆以及白米雜貨店等,但沿衙前圍道向太子道東方向走,沿路的南角道、龍崗道則是較多泰式商店,當中最為集中的便是城南道,幾乎整條街都開滿泰國店舖,不少更是由居港的泰國人開設。






城南道上的泰國商店離不開餐廳小食店、食材雜貨、佛牌和泰式按摩店這三四種,店內外總會見到不少泰國人的臉孔,甚至會圍著雜貨店外的「彩券桌」一起研究該買哪張泰國彩券。「以前這條街沒有那麼多商店,雜貨店就只有我們和旁邊另外兩間,現在當然是愈開愈多了,都是泰國人開的。」在城南道上經營雜貨店的李先生,說得一口流俐廣東話,2003年跟隨姐姐的步伐來港,從初到埗至今20年間,一直都在九龍城社區生活,即使現時居所已搬離九龍城,卻仍然選擇就近的土瓜灣區居住。

「以前這裡很近啟德道,所以大家(泰國人)一來港都會先來這裡落腳,做生意的較多,但有一些還是會出去(其他區)工作。」九龍城成為「小泰國」的原因眾多,70年代的「過埠新娘」把泰國女生帶來了香港,也有到泰國發展工作的潮州人與當地泰國女生結婚,又帶來了「泰潮新娘」和後代,還有90年代隨著九龍寨城清拆,陸續在九龍城開店做生意的泰國移民。城南道上,售賣地道食材的雜貨店舖眾多,光顧的卻不只是附近居住的泰國人,還有不少香港本地人;食材店也不光是售賣香料醬汁,店主還會在客人邊選購時邊傳授泰國菜式的食譜秘方。






去年市建局啟動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的重建項目,計劃中提及以「規劃主導」,劃分住宅區、小街飲食文化區、綠化區,又整合區內交通網絡等,然而重建工作卻沒有提及任何有關「華泰共融」文化,甚或潮州傳統文化將會如何在此規劃中保留,居民及商舖亦不知道能否獲原區安置,不免讓人擔心,過去數十年來在這區建立起來的龍城社區特色及氛圍,會否因而褪色; 而「小泰國」的社區文化氛圍又能否不變?若潑水節仍然繼續在九龍城舉辦,又會否保持今日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