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仔山約150米高,比起區內鄰近馬路的公園,山上空氣較清新,樹幹上繁生的地衣便是最佳證明。在這裡,原本互不相識的街坊因為晨運而結為同好,久而久之,更開始利用樹枝、廢棄的桌椅和帆布等物料,在山上搭建不同類型設施,以供乘涼、休憩、晨運、娛樂等等。
在這些民間自製的設備當中,出現得最多的是膠水桶,也會經常看到街坊兩手提著滿滿的膠水桶上上落落,定時給山上樹木澆水,同時灌溉自發栽種的植物。有些居民更發揮民間智慧,於自建的避雨亭頂設置雨水收集系統。
在小山上,幾乎每座避雨亭上都會發現由街坊掛上的月曆和時鐘,甚至旅遊照片,彷彿把自己家中的客廳搬到山上,與途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儘管鴨仔山不乏公共涼亭、避雨亭、石椅和健體設施,居民和山友仍會落手落腳營造自己合意的社區公園;但在山上沿途也會看見樹木被膠帶綑綁著,瘦弱樹枝上被掛放著盆栽和雜物,部分樹木亦有被人工砍伐的痕跡。政府往年曾以僭建及安全為由清拆這些民間建設,但拆除後居民又重建,究竟公共建設如何能真正切合市民的需求?居民在自娛同時,又應如何保持自然環境的原生態?
城市與自然的距離愈近,建立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也許是我們每個都市人需要持續學習的課題。

撰文/攝影(圖1-3):Vanessa(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