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種流行永恆不滅,張國榮和梅艷芳必定佔一席位。
2023年是「哥哥」張國榮和「梅姐」梅艷芳逝世20周年,香港電影資料館繼2018年的「芳華年代」放映節目後,再次策劃張、梅的專題放映節目「芳華再續」。選映的20部電影除了有《胭脂扣》(1988)、《金枝玉葉》(1994)、《阿飛正傳》(1990)等經典作品外,亦有兩人演藝生涯後期的作品。當中有10部電影將會以35mm菲林格式放映,部分選映作品更有別於當年香港上映時的版本,在兩位巨星離世20年後的今日,讓觀眾再度在光影裏重溫他們的故事。
相隔五年,有份參與籌劃兩次放映節目的香港電影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彩玉(Priscilla)表示,今次「芳華再續」的節目團隊在選擇電影作品和放映版本均經過精心思量。「今次選映的電影中有部分是五年前放映過的,但也新增了一些較少人討論的影片。此外,我們亦挑選了館藏裏一些比較特別的版本放映,例如海外公映版,讓觀眾有更全面及豐富的觀影體驗」,她說。




Priscilla說,不論是五年前、五年後,抑或在任何時間點回顧張、梅兩人的作品和故事,都會因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感受。「我自小聽張國榮和梅艷芳的歌長大,那是當年我們主要的娛樂之一,不會視之為一種養分、文化,喜歡就是喜歡,很單純。我們早前舉辦了一場討論會,由四位學者探討兩位巨星對現今普及文化的影響,當中提及張國榮和梅艷芳的離世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他們,在回顧他們的作品時被二人的魅力吸引。」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每個人認識哥哥和梅姐的契機或許都不一樣,有的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二人電影的重播,有的則是因為偶像翻唱張國榮和梅艷芳的歌曲。他們歌影視三棲全能,既深入民心,又前衛破格,即使在「後張梅」時代,他們對香港流行文化的意義仍然舉足輕重。
「流行」看似只屬於現在,但會否有一種「永恆的流行」,就如哥哥和梅姐般,即使什麼時候重溫,都能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呼應,經過20年後仍然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愛上?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3」節目—「芳華再續」二十部放映電影包括:
《金枝玉葉2》(1996)、《胭脂扣》(4K修復版)(1988)、《緣份》(1984)、《錦繡前程》(1994)、
《阿飛正傳》(1990)、《為你鍾情》(1985)、《歌舞昇平》(1985)、《川島芳子》(1990)、
《色情男女》(1996)、《男人四十》(2002)、《異度空間》(2002)、《倩女幽魂》(1987)、
《星月童話》(1999)、《慌心假期》(2001)、《東方三俠》(1993)、《鍾無艷》(2001)、
《縱橫四海》(4K修復版)(1991)、《金枝玉葉》(1994)、《公子多情》(1988)、
《半生緣》(修復版)(1997)。
放映日期:4月22日至12月30日
節目詳情:https://www.filmarchive.gov.hk/....../pe-event-2023......
「香港流行文化節」專屬網頁:https://www.pcf.gov.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