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2023

己連拿利天橋

#2023就係香港春季號 #既遠且近的半山 #BeingHongKong #midlevels #己連拿利天橋


 



己連拿利天橋可能是半山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點,背後卻跟半山這四十多年的交通網絡規劃模式息息相關。


跟旁邊七十年代後建起的半山樓,以及綠油油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對比起來,以水泥打造的己連拿利天橋散發著粗獷的氣息,而它身在的位置、形態及結構,則儼如科幻小說中的天空之城,錯綜複雜又迷離,讓人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未來感。天橋其實早於1979年便落成,橋上仍然保留了開幕時的紀念基石,除了邀來當時的立法局議員鄧蓮如作嘉賓,天橋設計更是出自興建了本港不少著名歷史及地標建築的大公司巴馬丹拿。

為了解決半山塞車的問題,在六七十年代以後,政府曾在不同階段對半山發展及道路交通提出各類型的改善方案,由七八十年代間大量興建高架天架和迴旋處,去到八十年代初提出用自動扶手電梯由山腳通往半山的大膽構思,以至近年將地鐵網絡擴展上般咸道等,都見出政府對於舒緩半山區交通擠塞的無所不用其極。







己連拿利行人天橋的出現亦源自七十年代後路政署在半山多處興建的高架橋系統。1979年,當羅便臣道和己連拿利高架橋落成,讓干德道和羅便臣道車輛可以連接到雅賓利道及花園道天橋再下行往中區市中心,在己連拿利高架橋下面,卻多建了一條行人天橋,方便羅便臣道及干德道等半山居民,可沿著行人天橋下行到中區,或者步下樓梯到聖約瑟小徑及動植物公園,行人天橋起在行車天橋正下方,形式兩層結構,將「人車分隔」。相比起天橋上層及下方的繁忙車道,這條隱蔽的行人天橋雖間中會有居民或者跑步人士途徑,但人流始終不多,甚至有一份都市中少有的荒涼氣氛,因而被不少遊人視作打咭勝地。




剛剛出版的《就係香港》春季號以半山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去呈現半山獨特的面貌,以及帶後各種隱藏著的香港故事。立即訂閱:

2023春季號:https://bit.ly/3yAj4vt
四期訂閱優惠:https://bit.ly/3Jh7WZd


網店訂閱專屬待遇
1. 隨機附送一款半山明信片(由1900年代彩塗銀鹽相片複印)

      A款:由山頂下望半山、維港及對岸九龍
      B款:由寶雲道望西半山(藏品由謝啟華先生提供)

2. 優惠價加購明信片以8折購買最新推出明信片系列【大紅花開】

      優惠價$64(原價$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