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荃灣地鐵站旁邊的三棟屋,曾是香港客家圍村之一,為陳氏家族所興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並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復修成三棟屋博物館,以及在2016年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雖然內裏的房舍已改用為活動室和展覽廳,但三棟屋內仍然保留傳統客家圍村的格局設計,左右對稱地整齊劃分成獨立房舍、橫屋、排屋,一磚一瓦都保留著古樸的面貌,就連昔日村民抵禦外敵的矮門框、窄走廊和天井都一一保存下來。
「你別看現在這裡那麼現代化的裝修,背後其實都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修繕工程並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經歷過很多次的小工程,你才會見到今日的模樣。」古建築復修師傅馮偉強解釋,很多人對古建築修復有誤解,以為不能用現代物料,事實並不盡然。譬如一般都希望用原有的瓦片修復屋頂,但很多時候因為屋頂已經過多次修葺,「有時候原有材料(瓦片)反而來自六七間不同公司,厚薄都不一樣。」另外,「以前的人做磚會用到附近的泥土,所以建築物的磚土成分都不一樣,很難說整一條formula(公式)出來。古建築修復並非不能用現代材料,而是要考慮會否對原有的建築帶來影響,運用得宜才是最重要的。」



設於三棟屋博物館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在2021年進行了大規模展覽更新工作,以「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日常.非常」和「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為三大主題,當中特別介紹傳統鄉村建築的修繕工藝,展示了三棟屋所使用的「客家瓦」瓦片、青磚等建築物料,並講解背後的建築原理,如堆疊瓦片需要「疊七留三」,令瓦片上的坑紋能夠互相勾掛之外,還有助去水;疊砌青磚則分「一丁三順」、「一丁五順」等,意指橫豎交替疊砌,達至通風保暖效果,冬暖夏涼。「三棟屋真正做到讓很多人一起居住,但又有獨立空間,真的要花上一天留在這裡才能感受到它的特色。」
結構和材料之外,客家建築用色樸實無華,廣東建築內則處處可見廣東五彩的特色,不同文化、地方的建築,都需要用上不一樣的修繕工藝,依靠的便是修繕師傅的觀察力和見識。「很多古建築都在很難去的地方,因為以前的人都想找又有山又有水(指居住地),而它們各自的建築特色與附近環境又有很大關聯。」馮師傅當年入行,正因為他略懂中國畫風,而得以在一次修繕工程中發揮作用,及至今天,他仍然會不斷看書來充實自己,讓自己了解更多文化和建築背後的知識和學問,是對古建築的一股熱情,也是一份尊重。
結構和材料之外,客家建築用色樸實無華,廣東建築內則處處可見廣東五彩的特色,不同文化、地方的建築,都需要用上不一樣的修繕工藝,依靠的便是修繕師傅的觀察力和見識。「很多古建築都在很難去的地方,因為以前的人都想找又有山又有水(指居住地),而它們各自的建築特色與附近環境又有很大關聯。」馮師傅當年入行,正因為他略懂中國畫風,而得以在一次修繕工程中發揮作用,及至今天,他仍然會不斷看書來充實自己,讓自己了解更多文化和建築背後的知識和學問,是對古建築的一股熱情,也是一份尊重。



傳統鄉村建築修繕工藝雖然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近年卻面臨著「斷層」的危機。「現在的修繕工藝當然是有斷層,所以希望讓大眾有更多認識,吸引新世代入行。」他表示,內地、澳門、台灣和香港,各處的修繕工藝手法都不一樣,所以不能單依靠其他地區的師傅前來協助,更重要是培養熟悉本地傳統和歷史的人才。
傳統鄉村建築修繕工藝雖然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近年卻面臨著「斷層」的危機。「現在的修繕工藝當然是有斷層,所以希望讓大眾有更多認識,吸引新世代入行。」他表示,內地、澳門、台灣和香港,各處的修繕工藝手法都不一樣,所以不能單依靠其他地區的師傅前來協助,更重要是培養熟悉本地傳統和歷史的人才。
「循聲覓道展覽系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點: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位於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三棟屋博物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逢星期二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