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2023

舊式屋邨的記憶

#象山邨 #象山商場 #象鼻山 #荃灣 #公共屋邨 #公屋 #屋邨商場







簡約公屋事在必行,令人難免將之與傳統公屋設計相提並論。在一眾七八十年代落成的舊式屋邨當中,令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屋邨是什麼?勵德邨的圓筒型設計、愛民邨的雙塔式天井、南山邨三面圍繞的長型走廊,還是其他?


港府在1972年推出「十年建屋計劃」政策,目標在十年間為180萬人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而香港公營房屋政策亦逐漸從戰後五六十年代的徙置屋邨,以滿足人口暴增帶來的龐大住屋需求,過渡為著重設計和質素的公共屋邨。當時新建或由徙置區重建的屋邨大廈,均沿用一套標準規格設計,雙塔式和長型大廈便是當年常見的類型,前者能因應地勢在不同高度的平地上興建,長型大廈則能依照地形限制作出修改,如將升降機大堂及樓梯改設於大廈末端,或者增減每層單位數量。

位處荃灣象鼻山之上、毗鄰城門谷公園的象山邨,便是當年其中一個雙塔式及長型大廈混合興建的屋邨例子。象山邨於1978至1979年落成入伙,邨內只有三座大廈,分別是雙塔式的樂山樓和秀山樓,以及中間串連起另外兩座的長型大廈翠山樓。但因為建於山上並遠離荃灣市中心,自成一角,居民出入需要靠小巴往來荃灣,或步行到附近另一屋邨石圍角邨購物或乘搭其他路線巴士, 而位處屋邨中心位置的翠山樓,便集中了不同的屋邨設施——地下至四樓分別有街市、超級市場、「冬菇亭」熟食檔、康健遊樂設施、辦館、凍肉店、麵包舖、傳統髮廊、舊式快餐店和診所等,在樓宇低層劃出一個「象山商場」。







有別於如今的新型屋邨商場,分佈在四層樓宇內的象山商場,並沒有連鎖快餐店、時裝店、鞋舖,只有兩間辦館售賣各種小商品;濕貨街市的店舖亦十室九空,僅有一兩檔糧油雜貨店營業,麵包舖、髮廊、診所、快餐店等亦只此一家,為屋邨居民以及在附近上學的學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由於商店開設在長型大廈樓層之中,而翠山樓採用了單方向設計,即走廊只有其中一方設有單位,另一方則是對外的開放式走廊,能從屋邨外看清走廊風景,故若走在接駁三棟樓宇和象山邨的天橋上,能看到四樓快餐店的招牌、三樓髮廊在欄杆上整齊排列的毛巾,夾雜在民居單位之中——走廊上的門口其實是商舖後門,商場內的入口才是商舖正門所在。

象山邨興建之時,共12座的華富邨早已落成並擁有獨立的屋邨商場,同期屋邨如南山邨,八座樓宇中部分亦採用了長型大廈設計,並獨立有一座南山商場,餐廳則開在平台之上。相較之下,只有三座的象山邨規模較小,但依地勢條件而融入大廈之中的象山商場,總算為居民提供了基本生活所需,同時形成了獨特的屋邨風貌。後來的新型屋邨轉用和諧式大廈等能容納更多住戶的設計,雙塔式的天井、長型大廈的走廊再不復見。

舊式屋邨的美學往往沿自於實用,沿用標準化的設計但同時因地制宜,結合屋邨所在地區的特色而興建,所以不會完全一模一樣。以組裝合成方法建造的簡約公屋,除了提供住屋,在不同地區興建時,又能否發展出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