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23

各有千秋的報檔風景

#報檔 #報販 #中環 #皇后大道中







上月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再度提高煙草稅三成並即時生效,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固然是一班煙民;對於街邊報檔而言,亦代表著他們其中一種主要收入大減。有檔主坦言,雖說報檔還會賣不同商品,但煙草稅對他們的生意影響著實不少。


那麼在香煙以外,現在的報檔還會賣什麼呢? 

平日行經街上報檔時,你會好奇留意他們售賣的商品嗎?在報刊雜誌以外,總不時會看到香煙、紙巾、樽裝水,甚或小朋友玩具,然而早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報販牌照並不容許報攤售賣報刊雜誌以外的商品,甚至連書籍亦不容許,而若想額外兜售煙草,則需先繳付牌照費。到了七十年代,在本地雜誌期刊以外,不少報檔亦會出售海外報章和書籍。隨著便利店文化在八十年代初興起並加入競爭,報檔的牌照要求亦放寬至可售賣共12種商品,分別為紙巾、香煙、打火機、糖果、香口膠、涼果、電池和原子筆,樽裝蒸餾水、小飾物、利是封及流動電話儲值卡,惟報刊雜誌以外的其他商品所佔的店面空間不得超過五成,讓買報刊雜誌的人能「順手」買一些其他商品,亦讓不買報刊雜誌的人,多一個理由光顧報檔。






「乜都賣少少,乜都會有人買啲。」有報檔開在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婆婆笑言,這便是如今的生意寫照。皇后大道中一直是報檔集中地,1950年時已有87檔遍佈街上,到1956年更是大幅增加至198間。自網絡及手機普及,大大改變了報業生態,報章和紙本雜誌銷量大不如前,報檔數量亦大減,但如今在皇后大道中及毗鄰的德輔道中,仍能在一些街頭當眼位置或小巷之中找到報檔的蹤影,而售賣的商品亦有不同之處。靠近銀行商業區一帶的畢打街和雲咸街報檔,英文報章的比例比本地報章還要多,《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等……整齊排列在當眼位置;位於戲院里上的容記,報刊雜誌種類更為豐富,更出售其他報攤沒有的日本漫畫書、時尚雜誌和海外不同類型的lifestyle期刊,猶如一間露天小書店;位於中環街市附近的兩檔報販,雖然沒有海外報刊雜誌,卻放出幾款「六合彩報」、本地休閒雜誌和出版超過50年的連載漫畫《龍虎門》,檔主表示:「還會有中年人會來買,他們一直有看嘛,但不多,(賣不出的話)這些可以回書,我才會繼續入。香港雜誌就要看有什麼明星上封面,假如有Anson Lo做封面,多人到要先來訂購才有得買。」

雖然便利店早已總有一間喺附近,然而店內的報刊雜誌多只佔店面一小角落;若要說報檔不可被取替之處,或許正是在於不同報檔會因應地區和顧客特性所作出的入書選擇,各自都在這個12平方呎的空間內,每日從黎明時分逐一搭砌出自己的一番特色。